书法展览

举办“沙河流韵”四人书画作品展(一)


书画同源寓乡情
——“胡绍念、蒋松谷、代明道、何江流四人书画联展”

■吴永强

这是一次中国画和书法作品的联展,参展者是四位生活和工作于成都市成华区的中青年艺术家,年龄最大不逾半百,最小刚刚三十出头。在四个人中,胡绍念、蒋松谷是国画家,代明道、何江流是书法家。人数刚好对半,自然,国画与书法作品也以均等之势,构成了展场的阵容,让今天的展览名符其实地成为了一次中国书画展。众所周知,书画同源,是中国艺术传统中一条执拗的文脉,由于它的存在,中国画与书法互动相生,呈现出独特的魅力。现在,我们到了再一次分享这种魅力的时刻。
在胡绍念的作品中,我们见到的不是普通的花鸟,而是花鸟的风景。由于对牡丹花情有独钟,胡绍念创作了多个系列的牡丹画,这些系列尤能体现其创作旨趣。在胡绍念的笔下,牡丹花常呈现于巨大的画幅之中,经过剪裁,留下了绽放的花萼、旁逸斜出的枝条,不过,画家率性的挥写却在画面中激荡出回音,令留白处也虎虎生风。传统牡丹画多以富丽为工,胡绍念却独爱水墨的趣灵,观其牡丹系列,虽间有设色之作,但更以水墨晕章给人留下突出印象。不过,在这些画面中,水墨相发并未掩盖笔势的行动,线的表现力独得绝响。中国画传统中历来有密体和疏体之分,胡绍念的牡丹系列让我们见识了疏体画风在当代水墨中的高调轮回,那是在宿墨帮助下的轮回,既葱茏氤氲,又难隐笔迹。风生水起的笔势、穿插揖让的线条,捕捉了客体对象,却不忘留下线条自主的旋律。于是,一种苍率简逸的笔墨结构在画面中诞生了,与大构图形成对比,构成张力,直到霸气侧漏,将花鸟的描写陡然提升到风景画的尺度。就在这时,我们见识了牡丹花超尘绝俗的魅力。
蒋松谷的山水画将墨韵与线条的骨力共留一画,取得了弥合无间的效果。这既得力于宿墨、焦墨的交替运用,也得力于画者对线条和水墨表现力的共同信赖。蒋松谷用了多种构图形式来处理画面:一会儿是拔地而起的全景山水,一会儿是平静幽远的边角之景。前者常以独幅的形制,通过团块造型描绘出北国料峭的山景;后者惯于将多幅独立的画面结零成整,若有波普艺术的影子。面对前者,当我们正要用“远取其势”来形容画中的景象时,又未免触碰到其滋润的质地,以至于难辨这些画到底是“远取其势”还是“近取其质”,其山水取象是南北还是东西。古人云,“咫尺有千里之势,万里之趣”;又云,“以一管之笔,拟太虚之体”。看蒋松谷的作品,我们再一次觉得古人所言不虚。这些作品有着特别的构成感,无论是专注于山石形象的几何构成,还是把若干画面组织成一个连续的整体,都披露出艺术家将自然材料转化为艺术形象的过程。它指出,在客体对象与山水画作品之间,经历了多重复杂的转换。不用说,这是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的结果。
代明道的书法作品既有擘窠榜书,又有尺幅小品。今天展出的作品告诉我们,作者尤擅隶、行二体。其前者骨鲠气刚,其后者优裕从容。相对而言,代明道的隶书似乎更能先声夺人。观其作,我们会得到“迟”“重”“拙”的印象——其笔尚“迟”,其墨尚“重”,其态尚“拙”——秦牍之简朴、汉简之古拙和魏碑之刚健存乎其间。以隶书为媒,我们也许能够把握到代明道书法创作的整体气象,并对其习书路径略知一二。料想其为学之径,碑帖皆修,然多问道碑学。在其取法者中间,大约邓顽伯对他发生了至深的影响。尽管在行草创作中,代明道的作品呈现出更复杂的情况,有时留下了鲜明的帖学痕迹,但在大多数时候,其作仍然颇存隶意,行笔以方易圆,结体朴茂健峭。董其昌曾记录赵子昂和钱选的对话云,“以隶体求士气”,如果我们暂时放弃考据学上关于“隶体”之含义的纠结,而将其理解为隶书之体,就能得到一种启示,从而对“画如此,书亦然”慨然有感。原来,代明道是要从隶书的修行中汲取士气,以此挣脱束缚,让僵硬的程式让位于书者的性情。
何江流以草书创作为主。其作品中既有章草,又有今草,可见其问道源长,取法者众。历代草书大家——例如汉之张芝,晋之二王,唐之孙过庭、张旭、怀素,宋之黄庭坚、米芾,明清之董其昌、王铎、傅山,以至近人于右任、谢无量等——应为其留下了或明或暗的影响。其作有时重形,有时重势;有时出规入矩,有时磊落逸势。但无不存有对自由的怀想。观其运笔用墨,我们难以见到飞白的痕迹,这表明,作者不打算依靠墨色润燥来追求节奏、韵律和虚实相生,而希望把它们托付于结字和章法。相对而言,何江流的今草更为行气疏通,甚至若有对张旭、黄庭坚、王铎、傅山等诸家神韵的分享。一般情况下,作者采取单字联缀来进行谋篇布局,即以首字为魂,将布白、结体、笔法、墨法结成一气,贯之终篇。观其笔之所到,有时笔不断线,有时形断意连,虽行行相避,却顾盼传情。其结字欹正难测,其笔画翻滚奋飞,其布局聚散离合,其排列鳞羽参差。可谓变而有常,常而有变。在这充满速率的运动轨迹中,我们得到了一种见识,那就是“意在笔先,书尽意在”。
今天,这几位来自于成华区本乡本土的艺术家,在其共同熟悉的地方举办作品联展,既是一种缘分,又提供了一种见证,体现出艺术家们对其身之所系的地方文化建设的担当。这种担当不仅来自于展览,更来自于他们的勤奋和对乡土亲情。数十年来,他们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,怀抱艺术的梦想,在书画之路上孜孜以求,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。他们的创作水平早已超越了地域的局限,可是他们仍然以成都市成华区艺术家的身份为荣,这是因为他们不肯让自己的艺术外在于其所生活的土地。我相信,这就是他们相约此地举办联展的原因所在,也是这个展览的意义所在。通过观赏他们的创作成果,我们也许会发现,其实艺术不必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找,艺术就在我们身边。因此,我们既要感谢他们,也要感谢所有愿意来此分享艺术的人们。

2016年3月22日于四川大学望江校区
吴永强:(艺术评论家,四川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)